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新理念

2019-08-05 09:24:00
乘方科技
转贴:
知网空间
15328
摘要:在新教改和新信息化的要求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面临新挑战。可以从教育、教学、教务本质出发, 探讨一种教务管理 系统设计新理念。只有将教学中心(课程)功能化进行细化、 重组,并且将各类教务数据向教育中心(学习者)对应汇集的系统才能完 好兼容学分制、学年制等各类教学组织模式,适应更加复杂的培养需求。

作者:张春辉 马笑峰 曾志嵘 文民刚(南方医科大学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515)


教务管理系统,即教学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系统。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对教学管理事务中各种数据、流程进行处理和执行,并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能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一、教务系统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后期以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为起步,以校园网建设为基础,然后逐步由以教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各类系统相互衔接而成。

2005年之前是各高校自己研发为主,2006年之后,高校扩招、专业增多,教务管理相对复杂起来,商业软件逐步占领市场。尽管后来学分制改革逐步在各高校开展,但大多也是在原有系统的设计机制上修修补补重新开发。国内教务管理系统基本都需要根据学校特有的管理方式、工作习惯而进行再次改造或逐步调整。虽然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相差不多,但其设计理念各有不同,如此就导致教务系统的改造程度较高,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现有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经不难解决事务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但人为影响较大以及对教务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相似的工作很难有统一的系统来适应。

行业性较强的院校,例如医科院校,其教务管理相对复杂。现有各类教务管理系统基本无法完美解决医学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尤其是在排课调课、分主体/项目授课、实践教学等方面。而目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在医学领域正逐步展开,教学环节将更加复杂,因此对教务系统重新设计或将学校内各类相关系统进行整合变得非常迫切。


二、教育、教学、教务本质理念


(一)教育哲学与教学本质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它的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塑造一个人。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它的内涵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中心是人的塑造,教学的中心是知识与方法的传授。教育是目的,教学是手段。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

从某种特定的教育目标来说,其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如图1)。从国家、社会或者家庭角度考虑,其培养目标肯定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教育对象确是具体的、明确的,因此从教育本质上看,需要形成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如图2)。




(二)教务管理的本质教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的技术服务、促进教学,但最终应服务于教育的本质目的。不论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只要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可以。具备服务教育目的,核心是要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无论何种课程、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何种组织形式(教学班或行政班),最终的教学结果都必须向学习者反映与集中。可完美满足学年制、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管理的需要。


(三)教务管理系统新理念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必须体现两个中心:课程(教学的中心)、学习者(教育的中心)。以课程为中心,就是教务管理系统要服务于教学。要有将教学过程细分的功能,具体就是将课程分解、细化、重组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将显性固化为课程的知识、经验、方法和能力传授给学习者,而传授的过程与方式有很多种,师徒式的、学年制的、学分制的、实验与理论交叉教学或分别授课的等。必须对课程进行足够细的分解,才能让教务信息系统支持各种学科类型课程教学任务的组织与管理。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教务管理系统要服务于教育。任何教学及教学过程的结果都必须反映在学习者身上,教学系统中则体现为各类管理过程、评测数据最终都要集中在学习者个体上。


三、教务系统设计新理念


(一)系统基本功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支持教学活动对课程数据的分解与重组,还应支持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向特定对象的智能汇集。只有与学习者有关的数据能系统、有层次、类属清晰地汇集在学习者周围,再根据既定的或培养单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去验证这些数据,就可以非常清楚地获知培养单位对学习者的培养完成情况,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如图3显示系统对课程中心的分解重组,图4显示与学习者有关数据的汇集。




(二)教学中心———课程的分解教学活动本质意义就是教学内容与对象的互动过程,教务管理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作为活动的实施者,只是互动过程中的媒介,而课程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中心。以往的教学活动组织都是以课程为基础展开,课程是原子性的,无法再进行分割,这种做法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不断变革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已无法满足开课、计算成绩以及毕业审核的要求。如果给课程引入平台和项目的概念,上述问题则可迎刃而解。课程平台是课程培养要求的信息化展示,项目是课程平台的组成单位(见表1)。引入课程平台,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以教研室为主导建立课程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学科门类建立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群体的不同设立一个或多个课程平台,在平台中体现了组成该平台的各个教学组织项目(分别由相同或不同的教研室承担),从而保证了任何专业的学生只要选定该平台最终都能达到相同培养目标,为规范化教学奠定基础。日常教学活动既可以按照课程进行组织,同时也可以按照项目进行组织,或是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课程要求分别按照课程或项目进行分别组织。也就是说表1中课程下的教学项目之间可以单独进行组织,一个课程之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可以分学期组织,而最后可以只有一个成绩。

而传统教务系统中课程安排与成绩录入是一一的对应关系。按此机制,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的实践教学任务也可以做成不同的教学项目,由不同的教学实施单位分别负责,直接进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考核。




(三)教学中心———课程的重组系统不仅要支持课程的细分,还要支持课程或课程项目有目的汇集,如图5。应可以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及发展需要,围绕学科门类汇总相关课程。此为外延重组。也可以打破教研室的界限以特定目的而重建课程,例如目前医学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打破传统的基础与临床课程界限,以某个器官系统为中心,将相关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及实践组合在一起重新构建系列课程的。此为内涵重组。


(四)教育中心———学习者数据的汇集教育培养的结果,最直观的就是各类与学习者有关的数据。系统应将所有这些数据有目的、分层次、系统地汇集到学习者身上,也就是必须与学习者在系统中的唯一标示一一对应。而后,系统才能根据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核验,自动实现学期、学年预警或毕业审核工作。


(五)人性化服务功能管理系统要具备较好的生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功能。对管理者,各类教学状态数据,都必须做到主动呈现,以便决策参考;对教师,授课、考试、成绩录入等基本工作也应做到主动提示;对学习者,学期教学任务通知、学习结果反馈、教学任务变动提醒等也应做到主动呈现。主动呈现的手段,可以是定期、自动出现在使用者的系统首页,也可以是通讯工具的自动提醒。


四、新思考


(一)管理系统中教育与教学的正确区分在教务管理中,培养方案将教育目标具体化,教学计划则将培养方案进一步转化为更加具体、实际可行的培养实践过程,体现为多种教学环节。而在传统的教务系统中,教育和教学的功能表现大多混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相互错位,尤其是经常把课程培养方案当成教学计划。实际上课程培养方案仅仅是教学计划的产生依据之一,而不是全部。其他诸如素质教育计划、重修开课计划、开放性实验计划等虽然无法如课程培养方案一样细致、可行,而只能在培养方案中以总要求的方式体现,但同样是教学计划产生的依据,且在组织过程中需要予以考虑并加以明确的内容。在教务系统中,在理想情况下,培养方案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培养单位对培养需求或学科发展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调整。

当然,一旦有变化可以予以版本区分。而教学计划则会根据学习者、师资、教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系统运行的工作逻辑路线,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学计划制订不仅要支持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双学位教学计划、素质教育计划,同时也应非常方便地支持新式的楼层式、平台式等复合型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从培养方案的转化不仅是一对一的线性,而应是多对一的、多层转化的复杂线性。


(二)学年制、学分制的兼容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互补性,国内外院校都逐渐推行学分制管理。但行业特征较强、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主的医科类、职业类、军事类等专业不合适完全学分制管理。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是以某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因此,非常需要一套完好兼容学年、学分制管理的教务系统。新理念下的教务系统不再以班级为中心,在“课程→班级→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班级”就可以是多样的形式:行政班、教学班、自由选课班等。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可以通过行政班对应到培养对象(学年制),也可以直接对应过来(学分制),有相同教学任务的培养对象自动形成教学班。毕业时依据其个人培养方案要求对其成绩进行审核,脱离教学环节限制,符合以培养对象为中心的教育需求。


五、结束语


依据上述理念,南方医科大学于2012年10月建成新一代教务管理系统并正式运行。完美解决了医学计算机排课难题,以往需要3个多月的人工排课成为历史,现在仅需4天左右即可完成,再预留1周时间根据教师、医生其他工作进行微量调整。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和学年制管理的医学、人文、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系统管理能完好融合。实践教学小组由各实习单位直接负责质量考核。教务管理环节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的智能管理。现有的教务系统和我校的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也实现了对接。目前我校本专科生45%的课程期末考试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考试的,考试结束后分数自动转入教务系统。另外,我校正准备着手开发教务系统的手机终端,为课堂考评、评教评课、主动推送提醒等智能操作开辟空间。